十善和善心所法 善的定義,是個人的思想行為與自己有益的;對他人亦是有益的;在今世好的;在來生也是好的。這四個條件具備,才能算是純善。 佛教所說善法,有世間的,有出世間的,種類繁多,但簡單點來講,最基本的善法,不出十種,叫做“十善”。這十善法,是十惡法的反面:身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口不妄言、不綺語、不兩舌、不 裝潢惡口;意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若再從心理上來研究分析,這善法的心理,可得十一種。在唯識學上,叫做“善心所法”: 一、信,是沒有懷疑。一個人對於一切善法,如有懷疑,就不能起信,更不能接受。故信實為生起一切道德善法的根源。華嚴經說得好;“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 租屋一切諸善根”。有了信仰,就會開始去推動一切善行。 二、慚,就是羞恥。看到別人有德有學,自覺不如,就要以人喻已,知所黽勉,發奮圖強。所謂:“彼既丈夫我亦爾,不應自輕而退屈”。能知慚,便會進步。 三、愧,是抱愧歉疚。自已犯了不道德的罪行,恐怕輕則當面受人辱罵,背後受 信用卡代償人指責,重則受法律處罰,甚或喪失生命,由此便不敢為非做惡,自掘陷阱。 四、無貪,是看透了人生所有的事物,都是因緣而起,緣起性空,虛妄不實,所以就能恬淡寧靜,少欲知足,在世間一切塵欲的境界上,心不貪戀,無諸嗜好。 五、無瞋,是看透一切境界的虛妄,心無所著,好惡隨緣,得失忘懷,所以不 關鍵字排名起瞋怒。你順來,故無可喜;你逆至,亦無可傷。智眼常開,不隨情轉,即使逆境當前,仍能忍受眾苦,恆順眾生,養常無瞋的心境。 六、無痴,痴即無明。沒有無明,便有智慧,諦察事理,明白透切,沒有錯誤,也不會起貪起瞋。須知貪瞋的生起,全由於痴,如能無痴,便可無貪無瞋。所以這無貪、無瞋、無痴,叫做“三善根”, 租房子是說明了一切的善法,都從這三種是善根而生起的。 七、精進,精則無染,進則不退。精進對於幫助修習一切善法的進步,具有無比的力量。它所表現的功用,是有兩方面的。一方面是努力斷惡,停止或拒絕一切惡事不做。一方面是努力修善,攝取一切的善法。精進的精神是積極的:自利工作需要精進,利他工作更需要精進;修習世間善法,希聖希賢, 開幕活動需要精進,修習出世間的佛法,成聖成佛,更需要精進,一切菩薩學佛,皆因精進故而得道,這是佛在經典中,常常教誡弟子們的。 八、輕安,輕是輕快,安是安樂。輕安的境界,不是普通人所有;須要修學佛法,和禪定的功夫初步接觸,心境上感到清明自在,一陣舒暢,才有輕安的樂趣。這是一種調心的工作,得到這種境界,一切妄念的粗垢,漸漸脫落,會使心境趨?酒店打工饈繕蔽熄布q。 九、不放逸,是能控制到自己放浪的思想和不羈的行為。不放逸的本性,便是無貪、無瞋、無痴的三善根。精進的控制,又生起防惡修善的功能,對於一切不好的思想和行為,加以節制,使之趨向好的方面。 十、行捨,行是修行,捨是捨棄執著。一般普通的人,對於修行作善,多是抱有功利觀念,即是做了好事,懷著圖報的思想,如果沒有報答,得不到好處,便 辦公室出租要退心,所以做好事多不能做到徹底;學佛的人做善修行,便要徹底,不好懷著功利的圖報。所以行捨,就是教人即行即捨,做了善事,不要把功德記在心裡,或希望他人來答報,菩薩視人如己,為人服務,即等於為自己服務,所以是“施恩不望報,望報不施恩”。沒有世間人功利的觀念,況佛教注重破執,執壞事固然是病,執好事亦屬於病,會阻礙自己的更進;所以須要空盡主觀的執情,才會契合於客觀的真 買屋理。 十一、不害,是不侵害他人的利益。佛教的主旨,不但利濟自己,更重利樂有情,所以須要不害,方成善根。 這十一種善法,是屬於唯識學百法中的“心所有法”。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種,或善或惡不定,唯有這十一種心所有法,是純粹的善法,為一切佛徒所需要學習的。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酒店工作  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q86vqsk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